查看原文
其他

林志颖、蔡国庆……这些明星看上去年轻的不老秘笈

太乙玄门 2022-11-29

林志颖、蔡国庆……这些明星看上去年轻的不老秘笈


采编:贾慧慧


杨丽萍、何炅、蔡国庆、林志颖,这些我们熟知多年的明星,看上去怎么还是那么年轻?小编今天就来分析下他们的不老秘笈!



本文专家观点:

石家庄市中医院制剂室主任中药师吴文博

河南省中医学院一附院脑病医院院长王新志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运动保健咨询门诊李靖教授

北京市全民健身专家讲师团讲师陈志刚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专家杜长明


1. 林志颖


林志颖一直是娱乐圈青春不老的传奇,再过一个月,四十多岁看上去依然只有二十多岁的模样。难怪同龄的郭德纲会忍不住说,“你再不老,我们就疯了”!




秘诀:苹果


林志颖曾在微博上晒出两张和红苹果的合影,向大家推荐苹果在延缓衰老上的神奇功效。


别小看苹果了,它不但容易取得,而且好处多多!苹果的多酚不但可以抗氧化,还可以阻碍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美白效果更是不可思议。苹果多酚抗氧化性不但高于维生素E两倍,更高于维生素C二十倍!除了维护胶原蛋白合成,还能抑制弹性蛋白酶,能维持皮肤弹性细致,减少皱纹产生喔!


苹果虽然常见,但确实是个好水果,中医认为其有益胃,生津,除烦,醒酒之功。现代研究认为,苹果具有降低胆固醇、通便止泻、减肥、防癌防衰老,增强记忆,使皮肤润滑柔嫩的作用,还可以减轻孕妇孕期反应和预防感冒等。


不同颜色苹果的保健功效各有侧重:

  • 红苹果入心,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的作用更强,老年人可以常吃一些。

  • 青苹果具有养肝解毒的功效,并能对抗抑郁症,因此较适合年轻人食用。此外,青苹果还可促进牙齿和骨骼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 黄苹果对保护视力有很好的作用,经常使用电脑的上班族可适当进食。


2. 何炅


第一次主持快乐大本营


何老师今年也四十多了,他很少透露保养秘诀,不过,在《快乐大本营》节目中,他介绍了一个运动小窍门:工作间隙做几下深蹲动作,锻炼心肺的效果不错。据他透露,这个运动招在明星圈里也挺盛行。


秘诀:深蹲


深蹲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腰部和脚的姿势。


  • 腰要始终保持挺直、锁住,动作过程中可以略微向前俯身,但不能“弓”,否则随着负荷重量的增加,很容易使腰受伤;

  • 双脚尖最好是平行向前,这样整个大腿都能锻炼到;

  • 膝盖要保持与脚尖的方向一致,在下蹲的过程中不要有内扣或是外撇的现象,同时尽量不要向前超过脚尖。

  • 下蹲的幅度尽量达到最大幅度,但要保留一点点,不要到大小腿完全折叠的程度,保持肌肉的始终用力状态。


看完这些,你就知道,做个深蹲也是很不容易的!


3. 蔡国庆


在综艺节目中,蔡国庆先后透露了自己青春不老的“保鲜”秘诀:收腹、踮脚尖、干搓脸。


秘诀1:收腹


50岁的蔡国庆仍然一身标准身材,他在节目中透露自己保持良好身材的秘诀之一就是经常进行收腹锻炼。


事实上,腹部肥胖的人可尝试运用腹式呼吸做收腹步行,要领是在吸气时腹部要充分膨胀,呼气时腹部则需要尽可能地收缩,整个过程可锻炼腹部肌肉,促进腹部的气血循环。吸气的时间与正常呼吸的时间相同,但呼气的时间应是吸气时间的2~3倍。


秘诀2:踮脚尖



这么简单的小动作真有奇效?中医认为可以补肾哦~


当我们踮起脚尖走路的时候,可以按摩足三阴经,通过足少阴肾经温补肾阳,进而起到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当然,刚开始进行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累,全身也很紧张,但是要想取得健身效果,一定要坚持。每天踮起脚走上半小时,最好是晚饭后走50步以上,中间可以走走停停,累了就休息。总之,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就行。


秘诀3:干搓脸


因为干洗脸时,由于手掌和脸部互相摩擦,从而使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还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洗”后脸部会感到非常舒服,眼睛好像也明亮了一些,还会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每天至少“洗”两次,每次3~5分钟就可以了。干性皮肤的人在搓脸时要注意手法,不要太用力,速度也不要过快,以免搓伤皮肤。


3. 杨丽萍



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不止跳出美美的孔雀舞,她的生活方式也让不少人羡慕。此前在一次晚会上,她披露了自己的保养秘方:


秘诀:大枣枸杞水


每天晚上临睡前,拿7个大枣开小孔,把枸杞放进去,在温水里泡上一夜,然后第二天早上煮半个小时后喝那个汁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津血充盈的女人自然肤色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民间有“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的说法。


枸杞也是一种古老的养颜佳品,比如唐代中药著作《药性论》中记载枸杞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


早上补充水分本来就能排毒养颜,喝上一杯经过一夜泡制的大红枣枸杞水,保养效果当然好。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一般有条件的女士都比较适用。


不过她的另一个保养方法就不建议学了。杨丽萍介绍说,她的一日三餐很简单,不节食,但是不吃米饭,认为碳水化合物难消化。


其实我们常用来做米饭的是粳米,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等作用,中医认为养阴生津与肤色的养护有较大关系,如果你懂得吃米饭,一点不用担心会长胖或者影响肌肤健康。


比如大家在做米饭的时候不妨添加一些玉米、红豆、黑米等等,此外注意控制吃米饭的量就行了,不要吃到饱腹感,感觉不饿就行了!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中国老男人为什么喜欢保温杯

保温杯的背后,是被历史遗留的离不开热开水的一代人。


文|兔透射


还有什么比手拿保温杯更显示一个人已经步入中老年呢?


有人调侃说:「中年危机最后的倔强,绝不拿泡着枸杞的保温杯。」


▍保温杯的盖子常常被当作茶杯


然而,多数中国中老年人的保温杯里并无枸杞,很多甚至连茶叶也没有,他们之所以手拿保温杯,只是因为离不开热开水。


他们的热开水情愫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中国旅行团出境之前,带队导游总要再三提醒团里的中老年旅客:「国外的餐馆未必能给您提供热开水,请不要见怪。」


可是这种非热开水不饮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



非热开水不饮并不是传统



中国是有喝热水传统的国家,很多人因而认为,中国人传统上就是非热水不饮的。理由有二,一是中国人爱喝热茶,二是中医忌「寒」。


但这样的想法却并不正确。


中国虽有喝热水的传统,但同样也有悠久的冷饮传统。早在先秦,就有了为宫廷管冰的官。随着储冰成本降低,冷饮逐渐普及到市民阶层,北宋《东京梦华录》即记载了贩卖「冰雪、凉水」的摊贩。到清朝中期,单是官方冰窖的储冰量就比宋朝翻了好几番。


▍清代运冰人


而中国传统的饮茶,也并不都是喝热茶。至少从宋朝起,就出现了士大夫夏季享用的「冰茶」。


北宋李若水、金国元好问、清朝的钱大昕和吴志鸿都作诗赞美过冰茶的清凉爽快。乾隆时的《帝京岁时纪胜》里还记载慈善组织普济堂「冬施粥饘,夏施冰茶」,可见消暑的冰茶早已不是达官贵人的小众喜好。


而中医对「寒」的忌讳,离「非热水不饮」的极端信仰也有着很大距离。


中医确实忌「寒」,尤其在妇科问题上,轻易食用「性寒」食材往往意味着严重的后果。但实际上,中医的这些要求只是人体脆弱时不应进食刺激性食物,各国传统医学都不乏这样的内容,中医并不特殊。


▍流行于网络的经前「忌口」图


妇科问题以外,中医的「忌口」也有涉及冷饮:吃热东西不能喝凉水、吃肥肉不可饮凉水、醉酒时喝凉水会得手颤病、大量呕吐后喝凉水会得消渴病……服用某些药物时要避开凉水,某些疾病痊愈后也需要忌凉水。


但中医从来没有单纯的批判冷饮而推崇喝热水。古代医案中,经常能见到对患者「喜饮凉水」的描述,除非涉及上述那些特定的禁忌,医生一般对这种状况都是听之任之。


中医甚至还有不少拿凉水治病的案例。如说患者腹痛得厉害,就先让其喝一碗凉水,如果疼痛有缓解就属热病,若疼痛严重了就属寒病。又如说喉气不通,只需用冷水徐灌之。


金代中医著作《儒门事亲》里甚至还记载了一个把冷饮用作灵丹妙药的案例。说有「彭吴张叟」,六十多岁,病热厥头痛,已经用了一个月催吐药,身体疲乏又上火,某日出门太阳一晒就晕倒了。


家人见状,就要掐他人中。名医张从正连忙阻止,告诉他们这种情况绝不可惊扰病患,惟有任其安定神思,然后喂以「西瓜、凉水、蜜雪」等冷饮,病人不久就复苏了。


▍《儒门事亲》由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所作,共十五卷



舶来的卫生习惯



第一批非热开水不饮的中国人,是近代来华的西方人培养的。


晚清开埠,西方人来华设立租界,疫病对其造成的伤害远高于爱国军民。如德国 1898 年占领胶澳,1899 年就有 64%的驻军感染伤寒,31 人病死。之后每年也有 40%左右的士兵染病,连第二任胶澳总督叶世克都是突然染上斑疹伤寒而死的。


这些摧残外国人的瘟疫,在租界及其周边华人社区造成的危害更为惨重。但瘟疫之所以泛滥成灾,恰恰是因为华人社区恶劣的卫生条件。


华人社区几乎是伴随租界的设立而同时出现的。由于租界工资高达其他地方数倍,大批贫穷的华人蜂拥聚集在租界周围,只求谋几件杂活填饱肚皮。


▍二十世纪初的闸北区宝山路


大量贫民聚居在临时搭建、拥挤不堪的棚户区,垃圾、粪便污染饮用水源的事情常有发生。再加上近代交通设施大大加快了人员流动的频率,传染病流行就成了租界周边华人聚居区的常态。


为防范瘟疫侵袭,租界做了很多工作来强化公共卫生。在饮水问题上,西方人的一贯套路是铺设自来水,靠公共工程来保证市民在家里取用的水足够清洁。但这一套在中国却不太行得通。


租界范围有限,即使它做到了全面保障界内居民用水,对界外华人聚居区的供水仍会面临主权争议、难以收费等种种问题。即便在供水系统最先进的上海,华界虽然受租界影响而设立了闸北水厂和南市水厂,但仍难保障供水质量。


——1926 年,正是因为闸北水厂水源受污染引发霍乱流行,死亡 366 人。


▍闸北水电公司水厂大门


何况,这样的自来水也不是人人都用得上,因为两厂出水量不足,靠自流井取水的市民始终不在少数。在发展程度不及上海的城市,用上自来水的人口比例更低,如同处江南的常州,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自来水普及率也只有 9.8%。


基建不能解决问题,就只能靠扭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了。已经掌握细菌致病学说的外国人很清楚,只要杜绝生水,改喝煮沸过的热水,就避免了很大一部分病从口入的危险。


因此,从租界开始,模仿租界建立近代市政的中国城市也迅速跟上,都有意识地劝导居民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凉水」,同时也会查处那些擅自用生水加工饮料的不良商贩。


▍1934 年申报发布的《上海市卫生戒严令和夏令防病卫生》


如北京的巡警总厅就模仿日本法规,制定了《各种汽水营业管理规则》,无论是新兴的碳酸饮料,还是传统的酸梅汤,所用之水都必须为「清洁熟水」。


正是这样的卫生宣教,培养了第一批专喝热开水的中国人。不过,这批热开水爱好者跟今天的不尽相同,他们饮用热开水,常常是用于冲泡西方传入的各色饮品。



而且,由于当时的热开水宣传总是与具体疫情相关,接受热开水的市民也多能讲出其中道理,像今天中老年人那般偏执的不多。


但这批基本只在近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出没的热开水爱好者,占全国人口比例很小,本身也不是后来广大保温杯中老年人的发展基础。



大院的遗产



教今天的中老年人爱上热开水的,是 1950 年代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大院生活。


大院创造了一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区,它高度封闭,高度集体化,无论它对外承担了机关、部队、工厂还是公社的角色,大院内职工及家属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由它自行包办。职工们在同一片厂房上班,在同一个食堂吃饭,下班后回到同一片宿舍,孩子上同一个托儿所、同一个学校。


而他们的喝水问题,也直接由组织统一操心。


1930 年代开始,中共就开始在群众卫生运动中宣传喝开水。1950 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将群众性卫生宣教活动发展到顶峰,自此,「喝开水」作为一条政治口号,遍布全国各地。


▍「喝开水」的海报,下方写着「喝开水要用自己的茶杯」


比起散落田间地头、至今未能全部养成喝开水习惯的中国农村,高度集体化的大院天然是执行开水政策的最佳土壤。


于是,工厂为车间工人提供了热水桶,机关为办公室职工配置了暖水瓶。大院给每个家庭分配有开水票,每天固定时间供应开水,拿暖水瓶接了回家即保证了一天的家庭用水。


喝热开水要从娃娃抓起。1959 年培训幼儿园教养员的书籍,直接介绍经验说,应该「给孩子喝开水,养成喝热开水的习惯,保证每天喝三次」。当年读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今年已经退休了两三年,他们一开始参加工作的地方,多半也是一家社会主义大院。


与大院开水供给相伴的,是暖水瓶行业的红火,从 50 年代直到 90 年代中期,暖水瓶基本垄断了「玻璃保温容器」一词代表的含义,生产量稳步提升。


喝开水的官方色彩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暖水瓶逐渐成为政治正确、追求进步的标志。


基层干部往往以暖水瓶拥有率向上级汇报其卫生工作的成就。基本打不上开水的农民喜欢在结婚时把暖水瓶当作嫁妆、彩礼。而在农村公共食堂短暂供应开水的大跃进初期,研究人员到河北、山东五个县份的五个农业社调查,竟发现其中四个社的暖水瓶拥有量都超过了手电筒。


▍小品《懒汉相亲》中宋丹丹的台词:「实在对不起,俺眼神不大好,把个暖水瓶踢碎了」。农民普遍有暖水瓶,却未必养成喝热开水的习惯,迟至 1998 年,浙江金华所辖两乡的调查报告仍然发现:15 岁以上人群,喝生水的占 34%。


相反,今天中年男性人手一只的保温杯不但不流行,还长期在政治上不受待见。


1958 年,新华社一篇关于保温杯的报道受到批判,因为它给「成本较高、生产数量不多、实用价值不大」的保温杯做了夸大宣传。打倒四人帮后,王洪文用特殊的保温杯喝茶,还是被拎出来批斗的一条罪行。


直到 1995 年,保温杯的销量也没能突破一千万只,不及暖水瓶的一个零头。但它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了。


1990 年代后期,暴风骤雨的国企关停改制冲垮了许多两三年前还岁月静好的大院。大多数国企员工即使还能保住饭碗,没被冲进下岗大军,也再不能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组织关怀。家属宿舍不再有开水打,新的工作场所在提高效率的时候,常常就顺便把开水房省去了。


而那些赶上时代潮流的人们,则开始嫌弃开水房用自来水烧出的、充满水垢味的热水。政府机关纷纷装上饮水机,民营企业家则开始学习广东福建传来的茶文化,自来水泡茶自然是下下品。



时代推着喝水设备换代:1997 年,暖水瓶的全国产量还有 2.66 亿,一年后便断崖式下跌到 1.87 亿,1999 年,这个数字又减少约一千万,此后不再列为单项作产量统计。


但是,那个两年前还主要代指暖水瓶的「玻璃保温容器」却并未随之萧条。1997 年它是 3.24 亿,一年后受暖水瓶影响,它也减少了五千多万;但 1999 年它又迅速恢复到 3.18 亿;到 2008 年,这个产量突破了 6 亿。


这背后,就是保温杯的崛起。


需要保温杯的人比需要暖水瓶的人更多:它更私人,一个喝热水的人就要一只保温杯,很少共用。这种私属性和并不高的价格,使之迅速成为理想的工会活动礼品和会议纪念品。



它的热水来源也更平等、更多元——电热水壶和饮水机,有钱就可以买一台,不像开水房要拿着暖瓶排队,还只满足大院居民。保温杯的时代,许多90年代初还拿生水将就的农民也模仿干部喝上了热水。


但保温杯的时代却无法像暖水瓶那样持久。2012 年,「玻璃保温容器」的产量达到 7.7 亿的历史巅峰,之后便迅速下滑,到 2015 年,就又回到了 3 亿左右的水平。它的未来,注定是越来越黯淡。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尽管非热开水不饮曾经有助于公共健康,现在它却更多只是特殊年代留下的痕迹。吸引 1980 年以后出生人群的,应该是外观和内容都更为丰富的各类商业化饮品,无论他们今后是否变成中老年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